不想再看無腦的台灣電視節目把觀眾當白癡耍,也厭倦了網路充斥內容農場標題聳動而毫無根據的文章,還是靜下來好好的閱讀書籍充實自己吧!
今天,在這兒跟各位推薦一本好書: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




-暢銷書排行榜
本週排行榜第一名:
很多網友都推薦說讚喔!


下面是整理了關於同類書籍的介紹,都是今日的優惠折扣,過了今天價格就會調回原價 趕快點進來撿便宜喔!
點下面的圖片進去, 就可以看到整理的分享!








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































    • 相關影片























      《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






      我們不見得為人父母,但我們都曾經是小孩。




      讓我們帶領你,找到一條回家的路。




      回去愛與不愛的源頭,看清關係的本質──學會愛。








      * 或許,我們小時候沒能從原生家庭中得到渴求的愛,但我們可以透過自我覺察及反省,檢視我們的愛,是否也同樣帶給別人傷害?








      * 本書作者洪仲清與李郁琳,帶領我們從原點出發,探究家庭與個人的真理,以及練習讓自己變得更好。








      如何「讓自己鬆綁」?




      人常常以過去對自己的記憶,來評斷自己。




      過去當然重要,只是,我們不因執著過去,而忽略了未來的可能性。








      如何面對「我的孩子,以及我內心的孩子」?




      選擇正面面對自己的人生,看清楚自己的不成熟。




      也選擇與父母或想像中的父母,理解、諒解、和解。




      也讓自己收起船錨,準備揚帆啟航。








      如何處理「家庭中的女性,還有男性」關係?




      讓習慣掌控了關係,常會讓我們忘掉關係中的情緒,其實才是維繫關係的核心。








      如何「修復關係,重啟對話」?




      修復關係,不是犧牲自己。




      在關係中,要了解他人是否和自己一樣承受苦痛,而自己其實是帶著誤解的眼光在看他人。








      洪仲清心理師說:「回到原生家庭不容易,可是,那是我們許多關係的縮影,是愛與不愛的源頭,不回去,很多關係的本質就會看不清。」








      他期待所有讀者都能從家庭出發,跟自己和好,跟家人朋友和和氣氣。








      從偶爾發生的一點點小美好之中,感覺到幸福。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光禹 「夜光家族」節目主持人




        林蕙瑛 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資深婚姻與家庭協談師




        簡靜惠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書籍作家








        本書分析問題的癥結,點燃明燈,引導當事人經由思考來反轉認知,以同理家人的感覺來管理自己的情緒,並重新建立關係。──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林蕙瑛








        本書分享了豐厚的,協助家庭關係修復的經驗。更讓讀者充分的了解「家」的意義,讓「家」真實的成為我們心靈的歸屬。──諮商心理師/蘇絢慧
























      • 作者介紹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目前於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擔任所長,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情緒管理訓練、親職教養諮商、人際與家庭溝通、正向思考引導、兒童遊戲治療等。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畢業,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曾經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師近七年,常受邀至各大醫療院所、警局少輔會、學校、企業、基金會等單位進行心理衛生講座,也固定在網路及報章雜誌專欄發表文章。

        工作之餘,他仍勉勵自己要撥出時間寫文章,希望藉由溫暖的筆觸及心理學的專業知識,能幫助在人生旅途中困頓的眾多朋友與家長,找到心靈上的寧靜,找到自己。一如他所認為的:「認識自己是一生的功課」。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臉書粉絲頁,經營三年半以來,人數已經突破十萬人,目前持續增加中,每天都有數萬名網友瀏覽與討論,學習如何做好情緒管理,學習與人保持良好溝通的方法,以及如何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

        著有:
        2015年《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
        2014年《跟自己和好:為情緒解套,了解生存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方式》
        2013年《讓孩子有好人緣,人際力養成法》

        在這裡可以找到我:
        臉書粉絲頁_洪仲清臨床心理師:www.facebook.com/redbeaniceteacher
        痞客邦_洪仲清臨床心理師:redbeanice0131.pixnet.net/blog/post/114513320

        李郁琳

        東吳大學心理系、玄奘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畢業,現任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執行長,家長和孩子私底下都暱稱她為布丁老師。

        對孩子有與生俱來的熱情,從事的工作都與孩子有關,曾任台大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專案研究之兒童發展心理師三年半,負責早產兒追蹤檢查工作,此外也曾在國小資源班及幼兒園擔任代課老師,亦曾和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一起主持網路教育廣播節目──親職花路米。

        個性柔軟中帶著剛強,面對生活很實際但永不失小女孩的幻想,喜歡自己的工作,也樂於在工作中找到生存的意義。

        從小對文字的書寫就很著迷,喜歡詩詞,喜歡當個愛說故事及有故事的人。平常會在臉書和大家分享生活的點滴,以及和家長、孩子互動的心得。期待能透過書寫,讓自己和大家都獲益。

        「布丁老師李郁琳」臉書粉絲頁:www.facebook.com/yulin.mini.pudding



















      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目錄導覽說明








      • 0 家庭裡的真理




        理想的家庭




        家庭裡的真理




        家庭能復原




        〔幫助我們改變的練習〕








        1 讓自己鬆綁




        情緒勒索




        家庭中的旁觀者




        一輩子的朋友或仇人




        家庭中的扭曲與誤解




        我不喜歡帶小孩




        別太早對自己的人生下結論




        讓自己鬆綁




        沒有安全感的大人




        〔跟自己以及跟他人和好的練習〕








        2 我的孩子,以及我內心的孩子




        原生家庭裡的家規




        放下期待反而自在




        公主的世界




        第一個朋友




        他們都只陪我玩一下下




        兒子只有一個




        為人父母是一種服務業?




        你這什麼態度




        生氣對生氣




        給孩子的一封信




        窺探家庭的窗




        同性之愛




        不一樣的家人




        愛被逼得那麼緊




        別考驗一個人慾望的深度




        〔學習自我對話的練習〕








        3 家庭中的女性,還有男性




        家庭中的性別議題




        誰有教養權




        想當媽媽的女兒




        媽媽的委屈




        講情論理有黃金比例嗎?




        自我肯定




        你不要再解釋了




        冒著風險講需要




        哪一道門是開的




        降低期待反而自在




        練習祝福




        天使媽媽是壞人




        世界末日不修復




        〔練習愛的黃金比例〕








        4 修復關係,重啟對話




        偶爾不依賴




        不真實的美好




        用情緒牽引




        如何修復關係?




        〔受傷圈的練習〕




















      【作者序】








      愛與不愛的源頭/洪仲清








      這本書的開始,有個故事。








      有一位朋友,想要找我探討他跟老父母之間的關係。初步聽他描述,牽扯甚深,有許多陳舊的創傷,我擔心我能力不夠,因此婉拒。眼看著老父母的歲月所剩不多,但是在心理上跟老父母還是有一段距離,這位朋友擔心此生留下遺憾。








      多少人在父母生前,是抱著憾恨的情感面對父母。跟自己的父母和好,也許某些人感覺起來實在不成議題,血緣天性,哪有什麼好不能諒解的?但是身在僵局中的人便知,理智上說得通,並不代表情感上能接受。








      我其實很清楚我自己的不足,雖然我也知道,勉強去做,說不定會跟著朋友一起走到柳暗花明的境地。可是,既然我判斷該婉拒,那麼,我還能怎麼幫忙他?








      於是,以這個為起點,我開始探索我面對的許多故事。想從裡面抽絲剝繭,找出些合用的案例,配合理論上的引導,希望透過文字陪伴,讓朋友有機會透過這樣間接的方式,找到回家的路。








      這一寫,就是一年。








      說實話,我認為優秀的人比我多得多,也有不少書籍,從各種不同角度出發,剖析家庭的動力。我本來是希望,是不是就此停筆,多積累個一段時間再說?!








      不過,網路實在是個神奇的工具。我寫的家庭故事上網之後,又引發了更多類似或不同的分享。








      原來,回家的路,這麼難!








      更多朋友們提出的問題積累在我的心中,讓我恨不得一天抵兩天用,閱讀、思考,想要挖掘出、整理出更可行與有效的方式,幫助許多我認識與不認識的朋友,有勇氣再去面對早被塵封或不想面對的創傷記憶。








      有兩個月,我常睡在地板上。這種類似苦行的方式,我以前就有過這樣的經驗,後來跟一些考生交換心得,發現他們也有類似的行為。我們的理由很像,就是怕自己睡得太熟!








      以我來說,眼睛睜開,常常第一件事就是工作。睡到一半,突然有感覺,就會立刻坐起身,直接把手放在我隨時開機的電腦前面,把靈感記錄下來,或者查詢某些資料。我的生理也許沒那麼老,但大腦好像不太夠用了,有些不錯的想法,常常沒馬上寫下來,就會轉眼不見。








      我感覺這兩個月的醞釀,雖是實驗性質居多,但有其必要。透過這樣的歷程,我能體會到,為什麼有些作家、小說家,一工作起來,就會有沒日沒夜的狀態。坦白說,全心投入的專注,感覺能把概念寫得明白些、深刻些。








      這兩個月,我本來預計該做的事,還是照樣進行。像是輪到我陪孩子睡覺的時候,為了怕孩子感冒,我還是一夜醒來多次,怕孩子踢被子幫他蓋好。人不是鐵打的,我平常也不希望我的孩子們與家長們進入這樣的狀態,非常耗損生理與心理的健康。於是,在一個多禮拜的腰酸背痛之後,我就乖乖回到床上睡了。








      儘管如此,我還是認為我自己的想法,過於淺薄。只是,朋友們在網路上的留言,讓我有了多一點的自信。我發現,藉著朋友們分享的故事,似乎能幫助到更多的人。有不少朋友提到,文章與留言,對他們有些療癒效果。








      我身邊的親戚、朋友,也常對號入座地,認為我在寫他們的故事,還會因此對我不高興。這讓我感覺有趣,我的故事,為了保護當事人,常常拼拼湊湊,更動背景資料,早就不是原樣。可是,只要故事的片段是取自真實,好像就能打動人心。當然,也會激起一些朋友的攻擊性的言語,這我無法逃避。








      我故事的主角,常以「朋友」開頭。當然,我沒那麼多朋友,那是親戚、朋友、同學、同事、個案......或是我自己的一種方便與保護性的稱呼。有時候,我被問到是不是在寫某人的故事,常常不置可否。因為,至少裡面會有一些部分,跟特定的某人無關。








      至於我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我這一年來還是常默默地關心他跟老父母之間的關係。他曾經說:「你沒發現我跟我的父母親越來越靠近了嗎?」








      他確實有看我的文章,但我相信,他能修復關係,絕大半是靠他自己的努力。回到原生家庭不容易,可是,那是我們許多關係的縮影,是愛與不愛的源頭,不回去,很多關係的本質就會看不清。








      這個過程中,本書的共同作者李郁琳,給了我不少幫助。我們共同討論了不少案例與文章,她也寫了一些她的經驗,以及分享了不少實用的技巧。期待我們從家庭出發,跟自己和好,跟家人朋友和和氣氣。祝福您!








      【作者序】








      二十年圓一夢/李郁琳








      小時候的志願,是想當老師,因為當老師看起來很威風、又很有智慧,每天可以跟小朋友玩,心境好像可以永保年輕。最重要的是,在我那個年代,當老師對女生來說,是一個很棒又穩定的職業。








      當我慢慢長大,我眼裡的世界,也開始有了變化,人生的際遇多變,遇到的人事物,深深影響我之後的人生方向。








      國中時期,陳華珍老師開啟了我對文學和文字的興趣,她常常不吝於讚美我、指導我,讓我覺得自己似乎在文學上有點天賦,更願意努力向前;高中時候的楊文謀老師,他授課時一派文人氣息,對於字音字形的豐富知識與涵養,對當時熱衷研究文字及參加相關比賽的我,有很大的幫助;高中班導吳華齡老師,對於該在早自習看英文卻老是偷看詩詞書籍的我,抱持著容忍又有高度興趣的心情面對我,並樂觀看待我那相較於班上同學的迥異行為,因而,我也在此時期開始嘗試寫小說或是不成熟的詩詞,我覺得那時候的自己,似乎渾身上下洋溢著對文字的熱情;大學時期系上的林蕙瑛教授,她長期透過撰寫專欄、書籍,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及輔導專業透過書寫嘉惠眾人,是我一直很崇拜及學習的對象。








      因為這些老師對我的包容、鼓勵及身教影響,讓我的志願除了當老師,又多了一個選擇-希望當一位文字工作者。這讓我可以繼續發展我的興趣,還可以透過書寫來傳達自己的想法。








      二十年過去了,我對文字的熱愛不減,加上社群網路的興起及貴人的提攜,讓我有更多機會將文章和更多朋友、網友分享,也終於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心願。








      《找一條回家的路》這本書,我主要撰寫的文章在於各篇最後的〈練習〉,以及內文中的幾篇文章。在撰寫〈練習〉這部分,我要非常感謝本書的共同作者洪仲清心理師給我的建議與幫助,透過一起討論書中的案例與文章,整合著想帶讀者一起學習的元素,並試著將理論和技巧透過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來書寫,是我的目標,因為我希望提供給讀者練習的技巧,是清楚可執行的,是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要願意嘗試,也可以做到。








      而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對我來說也是一項全新的嘗試和挑戰,以前我寫作的方式,主要是透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或是助人經驗,從他人的故事出發,再與自身的經驗、想法做連結。但寫這本書的時候,有別於以往,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經驗,也透過討論、透過閱讀以了解別人的思維方式和使用的各種技巧、理論等,爾後再反省自己,篩選合用的技巧及態度,揉合這些種種加入此書,我覺得自己在這過程裡,好像也成長了不少。








      這本《找一條回家的路》,訴說著我們身邊每個人的故事,有你的,或許也有我的。即便是在還未能建立自己的家庭前,我們都還有原生家庭,原生家庭裡的一切,影響我們甚深,所以,你一定可以從中找到似曾相似的模糊影子,然後,請試著停下腳步,和我們一起思索那些已經過去的、還未過去的、正在發生的,還在隱忍的種種,讓我們學習自己幫助自己,也讓這本書帶著你,重新檢視那些發生在我們身上「好」與「不好」的情緒,並重新賦予它們新生的意義。








      最後,僅以此書獻給我最最親愛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爸媽,感謝你們試著包容我的任性,讓我做自己想做的事,讓我從失敗和挫折中學習面對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走你們期待的、順遂的路,這是你們給我最大的祝福!如果以後我有任何能讓你們感到驕傲的地方,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你們的栽培和陪伴,謝謝你們讓我做自己!








      【推薦序1】








      形體可以離開家庭,心理卻永遠無法割捨@林蕙瑛(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資深婚姻與家庭協談師)








      家庭成員可以是兩人至眾多,彼此關係複雜,沒有不起衝突的,形體可以離開家庭,心理卻永遠無法割捨,從兒童到成人,每一個人都曾一度或永久困於家庭關係議題中。閱讀洪仲清心理師與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執行長李郁琳合著的《找一條回家的路》時,愛不釋手,家庭的千百種樣貌躍然於紙上,親子親密、成人父母/子女的長期糾結,婆媳關係、夫妻互動及原生家庭的影響威力,均以扣人心弦的文字牽動我的情緒,我三十年來做婚姻諮商的經驗中的感受全部回來了,一頭栽進書中。








      《找一條回家的路》真的不是一本普通的心理治療心得或感想,而是兩位作者透過兒童來窺探家庭的窗,接納父母案主而走入他們的家庭中,分析問題的癥結,點燃明燈,引導當事人經由思考來反轉認知,以同理家人的感覺來管理自己的情緒,並重新建立關係。








      這本書最大的特色之一是作者拋出一些家庭重要議題,如「如何陪伴小孩」、「自我檢視」、「性別角色」、「同性之愛」、「治療者本身的情緒」和「關係修復」等,其二是以認知行為學派為基礎,提供精緻設計的練習作業,步驟清楚且明確有效,其三是蘊藏著兒童心理學、婚姻諮商及家庭治療的影子,雅俗共賞,臨床/諮商心理師可以借鏡作者的經驗,學習治療技術,而家庭中每一個成人亦可經由閱讀產生洞察,嘗試新行為與家人相處。








      「治療優而寫作」,我非常推崇洪心理師多年的功力,與執行長李郁琳的愛心及細緻,這是一本好書,讓我們一起閱讀吧!








      【推薦序2】








      以愛,帶彼此回家@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叢書作家)








      現在的社會相較於過去,較能夠去學習以及了解,如何關照兒童及青少年心理。我聽到很多父母告訴我,當他們回顧了早些年他們怎麼樣去對待孩子的時候,其實很多人知道,自己早年對待孩子的方式,是錯了。那些對待,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








      他們知道過去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不只在孩子的心靈成傷,也傷害了他們親子之間的關係。然後,他們也看見過去自己的一些無知,還有,他們為了生活不得不扛著的壓力,使他們無心,也無力多去關懷孩子的心靈。








      很多的父母,在自己開始學習心理關照與對生命的覺察之後,以無比勇氣跟孩子開誠布公,也就是好好地跟孩子說,關於過去,他們知道對孩子而言,他們究竟造成什麼傷害。








      可是,很多的父母也會跟我反應,當他們去跟孩子說了抱歉,跟孩子做一些類似懺悔的表達時,孩子沒有辦法立即接受,也沒有辦法真正地相信,父母真的知道早些年對於他們的傷害是什麼。所以,父母很自責,但同時很苦惱,很想讓孩子趕快翻過那些過往受傷的生命頁面,好好的重新開始彼此的關係。但卻不能如願,甚至,孩子逃得更遠,迴避及抗議得更強烈。








      我常常告訴這樣有心修復家庭關係的父母說,其實這是不能急的!當你沒有真正好好地去體會孩子在這麼久的時間裡,好幾年,獨自地承受來自於父母任一方的攻擊跟傷害,甚至羞辱時,孩子的心是無法再開放,再勇於讓父母靠近的。








      如果只是在表面上,快步的期望說聲對不起,這些傷痛就能煙消雲散,事情都過去了,要孩子不要再去介意早年所經歷過的傷害,這樣的期待及要求,將再次成為孩子的二度傷害。








      父母必須能了解到,當你真心的跟孩子表達這個抱歉時,這是來自你真的能夠體會,孩子在非常需要父母愛的年紀,他們將你視為生命的全部,因此所承受的傷害,顯得沈重而憂傷。在過往生命歲月中,孩子承受了孤獨,無助及恐懼,必須壓抑、隱忍,以順應父母所給予的世界、環境,努力存活,支撐自己,努力的因應所發生的一切。如果我們身為父母的,只是以形式了表心意,期望盡快解決掉那些早年傷痛的陰影,並且要求孩子趕快和解、放下,跨往親子關係的下一步,這往往無法獲得成效,且造成兩方心理更遠的距離。








      正因為我們越來越多人感受到來自家庭的傷痛,所以我們求解,也想要重新學習這一份關於愛的課題。家,是國家之本,也是人生命的孕育初地。家,是我們成長最重要的養分來源。當家庭盡是攻擊、爭鬥、仇恨、分裂,人生命內在也將因此傷痕累累,破碎痛苦。








      誰,都渴望有一個充滿愛及溫暖的家。然而,這並非容易的事。家庭,雖是一個單位,裡頭卻是由完全不同且獨特的個體所組成。建立家,維護家,讓家人間彼此能一同成長,這絕對是需要學習的事。








      而學習,需要指引,需要有人的經驗分享,也需要有系統的解說,來讓我們瞭解這當中的要領。洪仲清心理師如今分享給我們一本書,是一本再好不過的指南。洪心理師不僅分享了豐厚的,協助家庭關係修復的經驗。更讓讀者充分的了解「家」的意義,讓「家」真實的成為我們心靈的歸屬,成為滋養我們生命成長的地方。








      「家」的幸福美滿,不是靠口號,不是靠想像,也非自然而然就發生。這當中需要許多面對問題的勇氣,也需要有意願學習,關係互動溝通的態度及方式。讓家人彼此間,在愛中的基礎上,不僅能表達的讓對方理解,也能帶著理解,好好聆聽對方的表達。讓家,成為我們理解愛、懂愛,最重要的地方。也因著這份愛,我們終於有「家」,一個我們真正聚在一起的,家。


















      * 家庭能復原

      我認識一位朋友,他被我視為這輩子的知交,他最瞭解我,我則最懂他。我們共同認識的國中老師,總愛說,她對這位朋友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看過他一邊照顧家裡的生意,一邊在空檔的時候看書,又能在班上考第一名。這位朋友從小在街頭長大,流轉生活在不同夜市,家貧困但人勤奮。後來這位朋友,讀書一路順利,也很少讓人擔心。原生家庭的家境也逐漸獲得改善,雖然依舊不富裕,但整體家庭已經算是走出困境,家人皆能過得衣食無虞。

      家庭也會遭遇逆境,生老病死躲不掉,天災人禍逃不了,大時代的巨輪滾動,家庭也只能隨之顛簸前進。譬如,二○一一年的日本福島核災,疏散三十萬人左右,估計有十五萬人永遠回不了家;二戰期間,六百萬猶太人被殺害,受影響的家庭不可數計。

      家庭可能經過無常的洗禮,但亦有其生命力。家庭可能從危機與創傷中修復與成長,並且淬鍊得更堅強。在短暫的迷亂狀態中,家庭能發揮其功能,相互協調、緩衝壓力,成為讓人安心靠泊的安全港,讓家庭成員的身心狀態相對穩定。

      不過,也有家庭在困境中煎熬,導致一個或以上的家人變得更脆弱,整體家庭的功能也逐漸薄弱。像是家有長期照護需求的長輩,纏綿病榻,照顧者不但可能在多年後身心俱疲,又可能無法兼顧親職或工作的要求,整個家庭經濟陷入困窘,互動也吵鬧不休。

      假如,家庭的凝聚力可以提供家人支持與歸屬感,家庭成員的個人價值都被尊重,以及被賦予適當的正面期待。所有家人不把自己視為暫時困頓的受害者,而傾向認為,透過自己的努力,我們能夠掌握自我的生活。那麼,家庭在復原的過程中,下列的現象便可能漸次或同時出現:

      ● 家人可能早就建設好,或者在面對挑戰時形成並強化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像是視危機為轉機、家人同心其利斷金、把家人之間的信賴當成是最大的財富……。這些價值觀能鼓動家人之間的團結與努力,不互相怪罪,認為未來的幸福可被追求,自然眾志成城,早日脫離低潮與谷底。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288


      出版地:台灣


















      • 作者:洪仲清、李郁琳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2015/2/1








      • ISBN:9789573275725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 館主推薦:★★★★☆












      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極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